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
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
1926年7月,伴随着嘹亮的《打倒列强》歌声,北伐战争开始了。
7月上旬,国民党中央在广州召开临时全体会议,通过《国民革命军北伐宣言》,陈述了进行北伐推翻北洋政府的理由。国民政府以广东及广西为基地,采取“打倒吴佩孚,联络孙传芳,不理张作霖”基本策略,实行各个击破,并率先进兵湖南。
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北伐军队兵锋所指,势如破竹,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尤其是广大工农群众的革命热情。
杨峻德和建瓯支部密切关注着北伐进程,加紧发动和组织群众工作。北伐军进驻福建之前,党的工作被迫处于完全秘密状态。虽如此,杨峻德等仍然先后秘密深入到纺织、理发、篾(木)匠、人力等工人群体中,宣传革命道理,传播北伐战争消息,鼓励工友们团结起来,帮助他们初步建立起小范围的工会组织,迎接国民革命军的到来。
北伐战争开始后,由于福建省所处的地理位置,福建军阀周荫人统率的闽军,立即成为对北伐后方广东革命根据地和在两湖地区作战的北伐部队的一个巨大威胁。1926年8月中旬,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在长沙召开军事会议时,苏联顾问加伦将军就曾指出,在两湖地区作战战线不能太长,“战线太长,江西、福建都可以侧面进攻,很有后顾之忧”。根据这样的分析,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决定戍守潮汕的何应钦所部,对闽军暂取守势,必须在北伐军打下武汉之后,及在江西战场取得决定性胜利之时,再从粤、赣两面同时攻闽。9月下旬,孙传芳联军在江西战场上一度得势,而闽军也开始实施攻粤计划。
这时,国民革命军在粤东的兵力,仅有何应钦第一军指挥部所指挥的谭曙卿第三师和冯轶裴第十四师,以及第二十师的五十八团和新扩编的张贞独立第四师。与攻粤闽军相比较,双方实力悬殊,闽军大约五倍于粤东国民革命军。然而,攻粤闽军军力虽然强大,但福建人民积年以来对周荫人、张毅等残暴统治和横征暴敛,已经恨之入骨。早在1925年11月福建各地人民就派代表赴广州,要求国民革命军入闽,推翻北洋军阀在福建的反动统治。福建人民的反对遂成为闽军的致命弱点。而国民革命军是正义之师,士气旺盛,加上福建人民盼望北伐军入闽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有如“大旱之望云霓”。
1926年10月上旬,北伐攻闽战役正式打响,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指挥部命令第三师迅速进攻永定。闽军军心涣散,曹万顺、杜起云两部随即通电归附国民革命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
10月下旬,鉴于国民革命军第二军部队已攻占抚州,蒋介石发电要求何应钦“相机处理闽事”。何应钦由是决定加速入闽作战,正式就任北伐军东路军总指挥。11月7日,北伐军东路军第十四师进占南靖。翌日,北伐军东路军进占漳州。11月26日,闽军张毅部逃至闽江支流乌龙江南岸,准备渡江进入福州,企图与驻福州的闽军省防司令李生春汇合,在福州地区与北伐军东路军决战。
在此形势下,为了阻止闽军张毅退入福州,并能在闽江南岸予以歼灭,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王荷波和中共福州地委在福州国民党人的配合下,作了艰巨的努力。中共福州地委派出吴徽谦、叶大猷、金毓芬、王劲民、刘贻晋等,协同王荷波参加福州地区国共两党及海军三方举行的“马江会议”,“终于争取了海军第二舰队司令兼马江要塞司令陈季良,直至海军部长杨树庄,并商定了欢迎北伐军入闽的具体方案”。时任中共福州地委组织部部长方尔灏,则组织了策应北伐军东路军的“党团小组”和“省会策应军突击队小组”,争取了福建省防军参谋长等人。方尔灏还组织群众到省防司令部示威,迫使犹豫不决的省防司令李生春归顺广州国民政府。11月30日,闽军张毅部已有一部分渡乌龙江,却遭到海军半渡截击,张毅部终于不堪,只得派代表向北伐军东路军总指挥部请降。12月3日,北伐军东路军进入福州。至此,北伐在福建战场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北伐军在福建战场的节节胜利,让闽北人民、建瓯人民非常振奋,翘首以待。1926年11月初,杨峻德和建瓯支部接到消息,北伐军已经在南昌取得重要胜利,不日将进军闽北。
面对此种局面,盘踞在建瓯的伪县长谭国政等要员、城防司令何麓崐部等,则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尤其是何麓崐部,不仅战斗力低下,而且退路已经被截断,故而惶惶不可终日。
对此,中共建瓯支部葛越溪、杨峻德等认真分析形势,认为大有文章可做。
一天上午,杨峻德和葛越溪偕同几位建瓯国民党左派人士来到建瓯县城防司令部,要求约见何麓崐。
“我们是建瓯县群众代表,找你部何麓崐司令有话要说。”面对着卫兵的阻拦,杨峻德朗声说道。
“何司令忙着大事,没空见你们!”卫兵见来了几个书生,流露出轻蔑的神情,一点儿也不在意。
“什么大事?有建瓯十数万百姓的事大?还有你部3000人性命的事大?”杨峻德面带威容,甚至带着一丝质问继续说道。
“我这就去通报!”卫兵闻言,感到担待不起,赶紧去通报。
很快,一个身穿戎装的黑壮汉子走出门来,正是建瓯城防司令何麓崐。
“敢问几位是何方人士?”何麓崐拱手问道。
“我们的身份不便明说,但想必何司令猜得到。这次是为建瓯全城百姓,也为贵部生存计议,找何司令商议。”杨峻德和葛越溪也拱了拱手,径直挑明话题。
“有请,有请!”何麓崐听到杨峻德话意含蓄,迅速把他们请进房屋内间。
会谈中,大家向何麓崐晓以大义,并由葛越溪、潘作民通报北伐战争在江西、福建的发展形势。
“贵部人员勉强三千,有枪支不到两千,能支撑几天?请何司令算算。”
“如能放下武器,使生灵免于涂炭,北伐军是会优待的,建瓯百姓也会念此功德。”
“建瓯是战是和,贵部何去何从,系于司令一念之间!”
杨峻德和葛越溪偕同几位建瓯国民党左派人士你一言、我一语,让沉默不语的何麓崐满头大汗。
稍后,何麓崐终于表示,愿意归顺北伐军,让建瓯城消弭战火,并派代表与北伐军联系相关事宜。
中共建瓯支部联合国民党左派人士成功策动驻建瓯的闽军何麓崐部归顺,为北伐军进军闽北立了一大功。
战事如火,兵贵神速。
11月下旬,暂归第十四军熊式辉指挥的北伐军第二军六师和十四军一起加入北伐军东路军行列,从江西向东入闽作战。第二军六师师长名叫戴岳,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则是共产党员萧劲光。第二军六师在他们的率领下,由南昌出发,经临川、贵溪、光泽到邵武。同期,第十四军也由福建省光泽县和江西省黎川县边境杉关入闽进抵邵武。此后,北伐军第二军六师经建阳,直趋建瓯,以截断周荫人逃往浙江的退路,第十四军则转而向南,连克顺昌、将乐、建宁、泰宁等地。11月底,见风使舵的闽北民军卢兴邦部,也开始攻击在延平、樟湖坂的闽军周荫人、孔昭同等部,截夺孔昭同由闽江运往延平的军火100余船。
孙传芳迫于形势,致电周荫人:“闽赣放弃已成定局”“相机撤往浙西”。于是,在周荫人得知北伐军第二军六师进至建阳趋向建瓯后,唯恐被北伐军彻底围歼,在12月2日放火焚烧设在延平孔庙的军火库,率部取道政和、松溪,向浙江境内仓皇逃去。北伐军第二军六师闻讯,分兵猛追,六师十六团急进建瓯。由于此前中共建瓯支部和国民党临时执行委员会的工作,建瓯城防司令何麓崐部遵守前约,宣布归顺。随后六师十六团又截住由顺昌北逃的闽军石兰斌团,迫使其缴械投降;十七团急趋建瓯之党城,歼敌3000人;十八团在政和之西津伤敌一部,但由于没有抓住战机继续截击周荫人部,致使周荫人等窜入浙江境内。至此,北伐军东路军各部已在福建全境肃清了军阀部队,北伐在福建战场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在北伐军进驻建瓯的前夜,为更好开展工作,国民党福建省党部电令建瓯方面,尽快成立正式的国民党建瓯县党部。省党部丁超五、马式材、李培桐等人叮嘱葛越溪、杨峻德等人,积极参与这项工作,放手发动群众,建设革命的国民党县党部。
葛越溪、杨峻德、潘作民接到任务后,商量拟立即成立国民党建瓯党部筹备处,取代原有战斗力比较弱、组织松散的建瓯国民党组织。
当晚,葛越溪、杨峻德、潘作民以及建瓯原有的国民党人士齐聚开会。
“现在,省党部(国民党)来电,要求我们马上成立新的建瓯县党部。今天开会,我们讨论两个问题:一则县党部组织人事问题,二则办公地点问题。”葛越溪向在座各位作会议说明。
“什么?我们不是已经有县党部了吗?还要成立新的?”一些建瓯县原有的国民党人士听说成立新的国民党建瓯县党部,很是诧异。
“没错,原先的是非正式的,现在我们筹建正式党部,范围更广,更有利于革命!”杨峻德解释道。
“而且,葛越溪同志这里有省党部电令。”杨峻德进一步补充。
“你们另行成立国民党建瓯县党部,无碍于原先的继续存在。”几个国民党右派分子听了,开始从中作梗。
“要取代原先的县党部,必须经过全体成员投票,达到三分之二以上票数方可生效。”还有一些摇摆分子也在和稀泥。
“我们坚决反对!下级党部必须执行上级党部的命令!你们想违反省党部的命令?”葛越溪、潘作民、杨峻德听到这些,都齐声批评这些右派分子。
“想违抗省党部命令的举手!”名叫朱民生的委员也适时发话。
这句话一出,让不少国民党右派分子泄气不少。
最终,除了几个极右派分子离开会场外,其余国民党中右派分子、中间派分子等,都统一了思想。会议决定,立即取消原有国民党建瓯县党部组织,开始讨论成立新的建瓯县党部筹备处,并先行成立国民党建瓯县独立党支部。
经过反复讨论酝酿和投票,由葛越溪任新的国民党建瓯县独立党支部主任,潘作民任组织委员,杨峻德任宣传委员,张绍祥负责工人运动工作,黄育三负责农民运动工作,叶逸民、林逸生、朱民生等负责青年运动工作,王顺已等负责妇女运动工作。这些干部,虽然年纪都比较轻,但革命热情高,很有活力。
组织架构确立后,会议继续商量党部选址问题。
针对一些人将党部放在县城中心地带某个祠堂的提议,杨峻德立即提出不同意见。
“新的县党部放在祠堂里,没有任何实质意义。我认为,党部放在城西的建瓯天主教大教堂最好!”杨峻德此言一出,人人惊异。
“何以这么说?我们的革命是国民大革命。现在老百姓讨厌谁?除了原先的军阀、伪政府和一些贪得无厌的地主豪绅外,就是这个天主教大教堂的所作所为了。之前他们做了很多坏事,老百姓又怕又痛恨。我们现在没收了它,会在全县引起很大的震动,对国民党是一大宣传。”杨峻德侃侃而谈,句句十分在理。
“而且,这个大教堂空间很开阔,适合党部办公和群众聚会。”葛越溪表示赞同。
在座的细细想来,觉得杨峻德建议确实不错,便一致同意了会议第二个事项。
国民党建瓯县独立党支部的成立,党部地址的选定,宣告了新的国民党建瓯县党部第一次会议胜利结束,也为北伐战争在福建战场的完全胜利,作了一个良好的注脚。
国民党建瓯县独立党支部成立后,中共建瓯支部接到中共福州地委通知,要求建瓯党的力量要适应新时期,做到同步发展。
建瓯支部书记葛越溪及时向几位党员传达了上级要求,并按照上海党组织的工作办法,进一步规范了工作制度。在北伐军进驻建瓯后一段时间内,根据有关同志的表现,先后吸纳黄育三、张绍祥、方文治、叶逸民等加入中国共产党。鉴于国民党组织中右派分子不停地捣蛋作梗,建瓯支部的活动依然处于秘密状态。党员之间通信、向上级报告,凡提到共产党,皆以“CP”(中国共产党英文单词首字母大写)指代。建瓯支部的发展状况,葛越溪向福州地委和上海市委南市党部作了汇报。
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六师进驻建瓯,是历史上少见的大事。六师所到之处执行“不拉夫、不扰民”“扶助农工、斗争土豪劣绅”的纪律和政策,得到群众的广泛爱戴和拥护,建瓯人民欢欣鼓舞地迎接义师到来。葛越溪、杨峻德等也在第一时间,以国民党建瓯县独立党支部和建瓯群众代表的名义,拜会了第二军六师师部和戴岳、萧劲光等师首长。
北伐战争初期,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谭延闿是倾向革命的,对共产党的政策很支持,第二军里面容纳了不少共产党员,其中就包括六师。在这种情形下,六师师长戴岳虽然此时思想较右倾,但也无可奈何。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萧劲光后来在《北伐纪实》中写道:“据戴岳回忆,熊式辉从何应钦那儿回来后,在与戴岳交谈时,曾问到‘萧党代表是CP,还是CY?’当戴岳说‘是共产党’,并说了一番赞许共产党的话之后,熊式辉露出非常惊讶的样子。估计是对戴岳的试探。熊式辉是比较反动的,他趁赖世璜因病滞留江西之机,改编了赖的部队,以后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他与何应钦的部队都成了蒋介石的别动队。”
六师在党代表、共产党员萧劲光的领导下,政治工作有声有色,指战员纪律强,所到之处均支持国民党左派,支持地方共产党组织。
由于第二军六师的支持,葛越溪、杨峻德等组成的中共建瓯支部完全掌握了国民党建瓯县独立党支部,大大灭了国民党右派的威风。其间,葛越溪、杨峻德抓住时机,向萧劲光秘密报告了中共建瓯支部的情况。萧劲光非常兴奋,鼓励他们放开手脚,深入群众,大胆工作。同时他批评了国民党建瓯县独立党支部工作的缺点和不足,要求不再称呼为独立党支部,应立即成立国民党建瓯县筹备处,待工作妥当后,则改为国民党建瓯县执行委员会,以便更好开展工作。
葛越溪、杨峻德等诚恳地接受了批评,返回后即行召集人员开会,宣布即行成立国民党建瓯县筹备处。通过一段时间的紧张组织和讨论,筹备处又改称为国民党建瓯县执行委员会。葛越溪、杨峻德、吕孟青等3人为常务执行委员,潘培炎等5人为执行委员。委员会工作人员还有朱炳、方文治、黄育三、陈育刚、张伯坚等人。
中共建瓯支部以国民党建瓯县执行委员会为阵地进行活动,去组建总工会、农协会、妇女联合会、学生联合会和商人联合会等群众团体,并派出党员和国民党左派充当领导人。
第二军六师进入建瓯,第一件事就是立即逮捕反动的伪县长谭国政、前北洋军阀委派的伪政府有关人员,以及一批民愤极大的土豪劣绅。师司令部还布告各地,对假借名义,收缴民团枪支,图谋不轨之徒,欢迎人民群众扭送来部,从严究办。
同时,为保障县政府工作正常运行,第二军六师还协助成立了建瓯县临时行政委员会,待新的福建省政府成立后,再另行建立新的建瓯县政府。邓畅心、叶筠苍、刘缉熙等地方人士被任命为县临时行政委员会委员,负责建瓯县政府行政工作。
为了欢迎第二军六师,并庆祝北伐进军胜利,1926年12月中旬,建瓯人民举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群众大会。会址就设在建瓯县黄华山麓的城北大校场。
是日上午,建瓯全城红旗漫卷,欢歌飘扬,群情振奋。全县有万余工人、农民、商人、学生等齐聚城北大校场。
大校场曾是清末以来军旅演习、比武的广场。虽然早已荒废无用,但这一天的校场却是饱沾雨露、碧草如茵,周围树木蔚然成林,风光不减当年。
在国民党建瓯县执行委员会、建瓯县临时行政委员会的组织下,大校场早已搭建起高高的将台。上午10时许,萧劲光、戴岳、葛越溪、杨峻德等相继登台演讲。
萧劲光精神焕发,报告内容新颖,鼓舞人心。鉴于很多建瓯群众只能听得懂本地方言,也为了将声音传播到更大范围,在萧劲光演讲时,由杨峻德、潘作民、葛越溪同时做翻译,将演讲传播到大校场各个角落。
在演讲中,萧劲光畅述了国内外革命形势,出师北伐的经过,着重讲述了国民革命所执行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和“打倒帝国主义、节制资本、平均地权、罢免苛捐杂税、工农联合”等政策,并表示坚决彻底干净地消灭反动军阀及其伪政权。
“建瓯的各位父老昆弟们!敝师为着解除人民痛苦而来,为着谋求人民自由幸福而来!敝师也将为着解除人民痛苦而继续革命,为着谋求人民自由幸福而继续革命!我们也冀望各位父老昆弟们组织起来,团结起来,为自由、幸福而斗争!”萧劲光的声音仿如黄钟大吕,震动山岳。大校场上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望着近在身边的这位杰出的共产党人兼革命同志,杨峻德心中充满了敬意。
会上还处决了几个罪大恶极、祸害乡里的土豪劣绅。伪县长谭国政也被推上台示众,并拟交法院公审后法办。
整个庆祝大会声势浩大,影响遍及全建瓯乃至闽北各个山旮旯。老百姓尽情高呼变天了,由衷地称颂“六师万岁”,自发地犒劳每一位士兵。
建瓯县城中有一座黄华山,历史久远,风光秀丽,为历代名人墨客所涉足,逗留吟诗作赋。如汉之林福,六朝之顾野王,唐之李频,宋之苏轼、蔡襄、陆游,明之冯梦龙、杨荣,清之方苞、崔铣等都曾留下赞美诗篇。黄华山也曾是战略要地,唐代黄巢、宋代范汝为、清代石达开等农民起义军领袖及其部队,都在此留下足迹。宋将韩世忠练兵于山下,李纲留有“屯兵处”。可惜,黄华山这个有名的风景区到了清末民初,由于政府腐败、社会凋敝,渐渐暗淡下去。
第二军六师驻瓯期间,不少士兵到黄华山游览,萧劲光也多次在此会见群众和进步人士,并发表演说。为了感谢热情的建瓯人民,也为了纪念牺牲的北伐将士,萧劲光和第二军六师决定,捐资重修黄华山公园,设立纪念碑。既让建瓯人民有个休闲的好去处,也让世人永久铭记革命烈士的风范和光辉功绩。
黄华山公园的修建,进一步激发了建瓯人民对北伐军的衷心拥护和革命热情。后来,中共闽浙赣省委在此创办福建公学,培养干部,为解放全福建,建立红色政权作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黄华山公园得以重修,并建起了黄华阁、挹爽亭、咸宜亭及福建公学纪念亭、四省百县绿化纪念亭等。萧劲光应邀专门题写了“黄华阁”“黄华山公园”等牌匾。1999年8月,建瓯市委市政府还在黄华山公园建成全国第一个“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纪念亭。公园全山修葺通道,已成为建瓯人民休闲、娱乐、抒怀、凭吊和健身的好场所。
杨峻德和中共建瓯支部、国民党建瓯县执行委员会的工作十分得力,给萧劲光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多年以后,萧劲光回忆在建瓯的日子时,如是说道:
我们到建瓯,大概是11月底,住了一个多月,过年后才走的,具体日子记不清楚。
我们所到之处,就斗争土豪劣绅,废除苛捐杂税,解散反动武装,支持左派,建立临时行政机构,在江西是这样,在福建也是这样。
当时建瓯的反动势力很强,他们都知道何应钦到福建,对他抱有希望,都在等着他。很猖狂,左派和地下党都抬不起头来。
我们到建瓯和地下党不是有介绍的,中央也没有这样的关系。我们只看两派表露出来的激烈情绪就知道那是左派。我们开始就支持左派,支持群众斗争土豪劣钟,解散反动武装。有个胖胖的县长很反动,我们就把他抓了起来,镇压他们。
我们走到那里,那里的群众团体总是一哄而起,左派就得势。建瓯的地下党组织情况如何不清楚,有人来联系,好像叫‘CP’小组,可惜人一个也不记得。
我们到那里都开群众大会宣传革命。我的话群众听不懂,是有人帮助翻译的。什么人翻译记不得了。当时开会还枪毙了人。
建瓯的城防司令何麓崐,有此人。当时他派人密投降,没搞掉他。我们住天主教堂,也到黄华山,那里有个小庙,捐款修黄华山公园,是为纪念北伐烈士的。广州不是有个黄花岗吗?就是这个意思。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北伐军给建瓯人民留下的历史遗产,岂止美丽的黄华山公园呢?
北伐战争震荡着整个建瓯社会各个阶层,一场真正的社会大革命也与之相伴而生。